从耒阳少年到湘中名士——罗含的传奇人生
2025-03-09 13:38:4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周紫红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27191

去年夏天,与友人去了耒阳市大义乡雷公山拜谒了罗含墓,缅怀罗含辉煌传奇的一生。

罗含,字君章,号富和,西晋惠帝元康二年(292年)九月十八日午时出生于桂阳郡耒阳县兴业乡高冲(今湖南耒阳市大和圩乡莲花村高冲)一个官宦之家。祖父罗彦蜀汉建兴时为临安太守,父罗绥延熙时为荥阳太守。含幼丧父母,依叔母朱氏成人。从此,开启了传奇人生。

耒阳少年,吞鸟梦兆。

一个翩翩少年从高冲乡下来到了耒水河畔,开始他的学习之路。这个少年就是罗含。

罗含少有志尚,尝昼卧,梦一鸟文彩异常,飞入口中,因惊起说之。朱氏曰:“鸟有文彩,汝后必有文章。”

此后,罗含发奋学习,藻思日新。他常独坐耒水河边,听流水潺潺,看竹影婆娑。面对耒水高声朗诵《诗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庄子》、《楚辞》。日夜苦读,乐此不疲,日积月累,饱读诗书,学富五车,名满乡里。及长,他踏遍耒阳的山川,将所见所闻记于纸上。那时的他,或许未曾想到,这些零散的笔记,日后会成为《湘中记》的雏形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走出耒阳,踏入仕途

二十岁时,州官多次征召罗含,他都未就任。后新淦人杨羡任州将,引荐他任主簿,多次推辞后最终就任,之后转任州主簿,又补任征西参军。晋成帝咸和九年(334年),荆州刺史庾亮荐引罗含为江夏从事,不久,升任荆州主簿。桓温任荆州刺史后,任罗含为征西参军,后转任荆州别驾。还曾派他去检劾谢尚,但罗含与谢尚酣饮而还,桓温奇其意而不责,反而更加赏识他,称赞他为“江左之秀”。后罗含被朝廷征召为尚书郎,桓温又上表让其转任征西户曹参军,不久迁宜都太守。永和十二年(356年),桓温封南郡公,引罗含为郎中令。晚年转任廷尉、长沙相,年老致仕后,加官中散大夫。

名动湘中:文脉传承

罗含仕途丰富,辗转多地,但始终心系湖南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。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湖湘大地,足迹遍布三湘四水名山大川,并收集民情民风民俗,并用他那支文彩之笔写成了《湘中记》。罗含的《湘中记》,很快传遍湘中,成为文人墨客争相传阅的奇书。郦道元在编纂《水经注》时,多次引用其内容,称其“文采斐然,虚实相生”;柳宗元谪居永州时,常携一卷《湘中记》游山玩水,写下“欸乃一声山水绿”的名句;苏轼在黄州夜读此书,感叹“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”,竟与千年前的文字心意相通。

罗含的名字,也随着《湘中记》的流传,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。他的文字,不仅记录了湘中的山川地理,更承载了楚地的神话传说与精神气质。那些关于湘妃泣竹、九嶷舜陵的故事,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;而他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化描写,则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。

不仅如此,罗含还以如椽之笔写就《更生论》。罗含的《更生论》是一篇探讨万物更生、灵魂不灭的哲学著作 他提出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,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。如果万物不更生,则天地有终。但天地不为有终,因此万物必然更生。

在《更生论》中展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辨能力。他探讨了万物与天地、有限与无限、生与死、聚与散等哲学范畴的关系。《更生论》是东晋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,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不仅丰富了东晋时期的哲学内涵,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。

晚年归隐:文魂不朽

晚年的罗含,辞官归隐,回到耒阳的乡野。他依旧爱在溪边独坐,听流水潺潺,看竹影婆娑。只是此时的他,已不再是那个怀揣“吞鸟梦兆”的少年,而是一位名动湘中的文士。他的《湘中记》、《更生论》,早已成为湖湘文化的经典,而他笔下的山水与传说,也融入了湘楚大地的血脉。

罗含离世后,归葬于自己的家乡耒阳大义乡五雷仙,并为他立碑。碑文上刻着“湘中之琳琅”五字。这是对他一生才华的最高赞誉,也是对他文化贡献的最好总结。 

罗含的仕途虽不显赫,但为官清廉,为民请命,为政勤勉,口碑极佳,尤其文学成就却影响深远。他的《湘中记》被后世誉为“湘中之琳琅”,成为研究湖南古代地理、民俗及神话的重要文献。他的生平事迹与“吞鸟梦兆”的传说,至今仍在耒阳民间流传。

罗含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。历代名人给予罗含很高的评价,这里不一一列举。罗含的传奇人生,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湖湘文化的缩影;他的名字,与湘江的波涛、衡山的云雾、洞庭的月色一起,成为湖湘文化永恒的符号。他的文字,他的精神,早已融入湘楚大地的血脉,成为湖湘人心中永恒的骄傲。(文/贺辉才)

责编:周紫红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